大方便利

 

大方便利被收购折射出津门零售困局

http://bj.house.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07:57  中华工商时报
绘图/张磊
绘图/张磊

  大鱼吃小鱼、强者吞弱者是零售行业的常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不占优的大方便利即使遭遇收购,也不足为奇。“U”型定律已经开始在天津零售圈逐渐被验证,洪涛解释,在两个顶端,要么是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企业压阵,要么是船小好调头的小型零售企业稳扎其中,大方便利最终只能无奈地处在了“U”型的底端,进退两难。

  位于天津的大方便利,这次或许真的走到了被收购的十字路口。

  先是前年传出被华润万家收购的消息,继而去年又有消息称刚刚进驻天津的7-11要买断大方便利,近期则更为盛行的说法是,“大方与某大型零售商已基本达成买卖协议”。一直保持沉默的大方总经理马力(马力博客)这次坐不住了,在接受采访时,他希望借助本刊郑重声明:“这都是传言,我郑重澄清,都是些没影儿的事。”

  但知情人士称,收购大方的这个神秘“买家”,在内资企业中小有名气,“且该项交易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只是一些正规的手续没完成。都已经草签了协议,就差向外发布消息了。”

  在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给业界呈现出诸多疑问:大方便利真失去在当地经营的信心了吗?天津零售如今面临怎样的困顿局面?在传言被收购的背后,又包含了多少天津零售人的悲喜?

  传言笼罩大方

  相比以往,这次的传言来得异常猛烈些。马力向记者表示,已有多位业内人士找他问过此事,但他唯一能告知对方的就是“我自己都不清楚。”

  去年9月,老牌连锁便利店7-11高调入津首开两店,在发展计划中,7-11负责人称近几年要在天津地区扎稳脚跟,开足200家店。这一说法在业界引发无限联想,因为零售企业若要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张的话,并购、买断原有的零售企业,似乎是一种普遍且通用的方式。此后,业界疯传大方要被7-11收购,假如买断大方的全部店面,那么7-11在天津的布局计划将直接完成三分之一。

  “这完全是行业人士的猜测。”马力对此解释,在7-11进津时,天津市商务委、外经贸曾委托马力等天津当地的零售代表接待7-11方面,而这次接待被外界误传,认为是大方和7-11的初步接洽,期间甚至还传出过大方被物美收购的说法。马力说:“这都是谣传,与行业中的标杆企业进行沟通、学习,是做零售不可或缺的。”

  马力的说法似乎并不被上述知情人士认可,该人士称,大方虽不至于陷入经营危机,但天津地区急剧变化的零售环境已迫使其做出些许改变,大方便利在竞争对手的围剿中已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一直在苦苦坚持。于是,选择一个好价钱卖掉就成了大方便利的初步选择。在早些时候,这项神秘的交易就已经开始运作,“拍板钉钉只是时间问题。”

  该爆料人士的说法并非无依据可循。一位已离职的大方员工表示,大方口口声声说要学习麦当劳、7-11,其实在形式上都学不好,在特殊的环境下也并不现实,员工在制度约束、待遇水平方面都和前述难以相比的,到最后反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离理想的经营模式却差甚远。

  早在2007年,马力就曾提出两年内大方店面数量突破100家的计划,但截至目前,其向外界公布的数据仅有65家店,与3年前数量几无变化。百店计划停滞后,尖山路等一些店面还在不断遭遇撤出的厄运。而强劲的物美、华润、津工却高歌猛进,店面数量、市场规模等在近几年一直是跨步前进。大方下一步何去何从,似乎成了一个谜。

  改革前的阵痛?

  大方便利的发展是天津零售发展历史上浓重的一笔。1995年,大方第一家便利店在天津宾西路开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当地引起的轰动不小,人们从城市的各个区域赶来,体验这种初次入津的零售新业态。有业界人士认为,“大方便利就像是天津居民认识零售的一个启蒙老师,将便利店这种模式与居民生活真正结合了起来。”在天津当地一家媒体盘点的数十年来与居民生活最具关联性的词条中,“大方便利”是当地惟21一入选的零售企业且位居前列。

  在最大程度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大方还不断从自身方面进行创新。在天津尚没有24小时经营的便利店时,大方于2002年4月开出了第一家,从那时开始,大方便利开始了充分构建自己的连锁便利店营运体系,而经营业绩一直居于天津便利店零售模式前三甲。大方24小时便利店多分布于居民住宅区和临街等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店内装修精致,购物环境优雅,同类商品价格较普通便利店也高出一些。

  虽占据地利、人和优势,但天时还是让大方尝到了“冷”的滋味。马力说,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零售业难逃厄运,而大方也未幸免。在近一年半的时间中,跟全国多数超市相同,大方的经营业绩在不断下滑。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地产暴涨、商铺竞争加剧、零售环境变化等方面,一时间,连选择最佳商铺落脚都成了一项难题。

  在这段时间中,马力真正懂得了“无知者无畏”的道理。在开店最多的年份,大方曾有一个月开30多家店的记录,而经济危机后,大方的店面数量不增反减,撤店现象时有发生,当初的百店计划也早已被无限期延迟,除上述原因外,马力认为,导致发展窘困的因素还包括自身团队能力不强、政府拆迁政策影响等等。

  “大方正处于改革前的阵痛期。”对于目前面临的诸多艰难,马力总结,大方初期发展靠的是市场机会,竞争小使得大方很快就打开市场并树立品牌,但如何巩固地位、让消费者继续喜欢自己就成了大方发展的新问题。马力认为,大方定位类似于7-11、麦当劳式的连锁零售模式,根本目标就是要学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一段时期内,从关键点、细节点上增强整个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解决目前面临的一切困难。

  津门零售之困

  大方便利用“改革”二字对业界并购传言做了有力回击,但要想完全超越物美、华润和津工这些津门行业大哥们的地位和高度,这种难度不言自明。1997年创建的津工,截止2010年9月的店面数量已突破300,遍及天津近300个居民小区;而华润万家也后发制人,在1998年到2010年的12年间,其已在天津发展社区便利店240家左右。华润总部公共事务总监刘岫军表示,华润在天津近期没有收购计划,“但只要有机会,绝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的收购。”

  在天津,零售企业利用资本优势大举并购的事件并不新鲜。2005年,华润斥资4亿元全资收购天津月坛集团28家门店;2007年,其又收购天津家世界超市。与其扩张方式类似,天津另一零售巨头北京物美,早在2004年年底就全资收购了日本大荣(blog)在津的12家超市,大荣当年在天津经营已达9年之久;2010年年初,物美再次并购天津易初莲花超市的4家门店,进入天津市场6年的易初莲花黯然离场,依托雄厚的实力,物美的便利店也如流水般涌入到了天津的大中小社区和街道。

  “大鱼吃小鱼、强者吞弱者是零售行业的常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不占优的大方便利即使遭遇收购,也不足为奇。“U”型定律已经开始在天津零售圈逐渐被验证,洪涛解释,在两个顶端,要么是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企业压阵,要么是船小好调头的小型零售企业稳扎其中,大方便利最终只能无奈地处在了“U”型的底端,进退两难。

  天津津工超市董事长卢代盛列举了天津零售的另一个怪圈,以前发生的并购案例,基本上都是1000—6000平方米的标超,虽然经营时间较久,但最终无不半路折戟。华润在七八年前也曾做过2000—4000平米店,做了三四年,但终因亏损而退出。津工当初也拥有数家类似卖场,但最终都因经营不佳而被全部关停,专注投身社区便利店。

  对于上述现象,北京大学博士后鲍居武认为,标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经营情况都不理想,其本身就具有诸多缺点,即一站式购物不全面,便利购物又不方便,但运营成本又很高,其不可能再成为零售中的主力业态。关于大方可能被收购的传闻,鲍居武表示,资本重组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其无疑会促使整个行业更加规范、效率更高、更加集约化,“只要收购方是内资企业,其实也无所谓。”

  马力则认为,大方并非毫无优势可言,在顾客美誉度上,华润、津工、物美绝对在大方之后,大方下一步将继续自己的开店计划,但会改变曾经依靠市场机会赚钱的方式,将核心放在企业的细节管理和系统运营上,用稳健和标准化的管理去应对竞争和风险,打造“中国顾客最喜爱的便利店”。

  对于外界一拨又一拨的传言,马力认为这是行业及公众对自己的“抬爱”,但这种“抬爱”似乎难以消停。“表弟前几天外出吃饭,听到旁桌的人言之凿凿,确认大方即将要被收购。”无奈的马力又坚定了口气,“大方的既定发展思路绝不改变。” ( 王华/ 文 )

不支持Flash

大方便利品牌商家信息

大方便利
  • 业态:超市 社区超市 便利店
  • 联系电话:022-23230066

同类品牌

  • 商家名称人气

点击排行

参与点评 品牌印象

  大方便利商品价格公道,服务态度也不错。

  • 便利50%
  • 实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