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龄,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悄然发生转变,“养儿防老”不如“买房养老”。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上升,刺激着养老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微博关注

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才能运作养老地产。
企业社会责任感强,养老地产资金回报周期长,唯利是图的开发商无法满足要求。 [详细]
企业具备融资成本低,融资能力高才能涉水养老地产。
企业融资成本低,融资能力高。这是这种产业前期投入高所决定的,没有一定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企业难以进场。坊间流传以养老地产为噱头拿地将获得政府补助实则为误解,政府仅仅会提供给民营非营利性机构一些极少的资金补助,对于普通养老地产开发商,很难得到补贴与支持。 [详细]
没有持有型物业开发经验的开发商很难成功运作养老地产。
没有持有型物业开发经验的开发商很难成功运作养老地产。之前已经提到,养老地产重在养老服务,传统住宅开发商运作模式仍沿袭拍地、建设、销售商品住宅流程,习惯于短期内回笼资金攫取利润,很难悟透养老地产的精髓。 [详细]
开发商必须具备整合资源的渠道和能力。
开发商必须具备整合资源的渠道和能力。养老地产必须具备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如何很好的引入项目,这是正常开发商难以逾越的困难。 [详细]
国情不支持
(1)项目盈利点仍主要依靠产权销售,而非服务 (2)养老金制度、保险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些漏洞,难以支撑足够多群体成为真正客群,少数城市才能做。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中国家庭中“4+2+1”的供养模式

中国家庭中的“4+2+1”

中国家庭中“4+2+1”的供养模式愈发凸显,即一户家庭中的两个年轻人,上要供养四位老人,下要抚养一个小孩。作为“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中的中间代,因事业、家庭等压力过大,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年老的父母,老年人得不到合理赡养的现象日益突出,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上升,这种“4+2+1”的供养关系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养老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养儿防老”不如“买房养老”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龄,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悄然发生转变,养儿防老不如买房养老。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于是,子女父母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就倾向买房改善居住品质;子女父母不在一起的老人,就到子女居住城市买房,形成了新的刚需市场。

2050年老年人口将到达峰值4.8亿

至去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约占总人口的13.7%,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老龄委办公室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到达峰值4.8亿左右,老年人将达到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中国除老年人口规模大,同时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城乡老龄化差异大,未富先老等问题。总体看来,中国是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峻的国家之一。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早在2010年,地产大佬万科就宣布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养老地产项目,采用租、售并举两种养老地产模式,为万科养老地产领域铺路。养老地产首先试点的是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年轻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料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需求量更大。继万科之后,远洋、保利、绿城、首创置业、华润置业也纷纷开始加速布局养老地产,期望从中国社会老龄化率升高的现状中寻找商机。[详细]

3月2日,保利地产在本次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将北京作为保利地产的试点区域,在养老地产等新地产业态形式方面实现重点突破。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保利地产已针对养老地产业务调整了公司架构,成立了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并希望利用该平台在北京落实养老地产项目工作试点。据悉,在北京的首个试点养老地产项目或将选择在北京上风上水的西山区域。未来保利地产如何在北京选择开发涵盖养老产业链条、带有养老服务的产品,并持续开展面向养老产业链条、服务等方面的研究。

数据标题文字2
写字楼租金涨幅

8月13日,万科与长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万科集团将投资120亿元,在长春市多个区域打造总体占地面积100万平米的健康养老住宅社区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这并非万科首次涉足养老地产。

数据标题文字2
购物中心供应

9月22日,远洋地产总裁李明更与美国Emeritus集团董事局主席DAN BATY进行洽谈,就中国养老市场行业现状及战略合作进行深度沟通。远洋地产相关人士公开表示,养老地产作为新的战略业务板块已正式纳入公司开发日程,未来10年当中,远洋养老地产板块的发展规模将呈几何倍数扩大,并成为公司的全新核心业务增长点。

数据标题文字2
荷兰人之所以不喜欢“以房养老”,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首先是房产观念。荷兰人通常比较“爱财”,认为拥有房产是成功的最直观体现。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觉得房子是一辈子为之经营的窝,必须自己拥有。另外,荷兰人还喜欢把房产传给子女。只有在特别紧急、实在没办法时才会考虑卖掉房子或者倒按揭。荷兰人的房子一般都是自己买下来的。没有租房的压力,退休后的生活更轻松。2009年,荷兰人住房自有率为57%。
日本从1981开始引进“以房养老”的概念,于2002年正式设立这一制度,主要包括由各地方政府参与的直接融资方式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的间接融资方式。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还将这种制度作为金融产品来推销,房地产公司最近也利用“倒按揭”的形式来推销商品房。日本“以房养老”制度主要针对一些退休后想继续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的低收入老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住房作为抵押来预支贷款。不过,这项制度对申请人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以东京为例,申请人的年龄必须在65岁以上,要居住在自己持有产权的住宅中,且不能有子女同住。申请人家庭的人均收入要在当地的低收入标准之下,已经申请低保等福利政策的家庭不能享受这项政策。此外,申请人持有产权的房屋必须是土地价值在1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0万元)以上的独门独户建筑,集体住宅是不可以申请的。
新加坡是实施住房养老模式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退休者将自己的住房抵押金给金融机构,按月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现金收入,退休者仍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内。
芝加哥老龄化办公室在早些年就推出了“家园共享”计划:将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仿,又有兴趣共享一个家的个人以合得来为前提进行甄选和配对。由四个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此项目,计划在第一年里配对成功30对。发言人米切尔认为:尤其是针对人群当中的老年阶层,这不失为一个既能建立友谊又能减少家庭开支的好办法。
台湾的养老设施依据经营主体不同,形成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私立民营等多元化经营形式,面向老年人市场提供敬老院、养生文化村等多种居住建筑类型。其中,一种是城区综合体形式的老年公寓。这类老年公寓主要面向中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多为高层建筑,一栋建筑中既有独立、半独立的老年人居住单间或套房,又配有全面的公共服务,如馆内门诊、棋牌、表演、美发等。
澳大利亚的老年人能得到政府的高福利保障,这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根本不需要承担赡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在香港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角色更像是“投资者”,民间机构承担了约90%的养老服务。早在2000年,香港社会福利署就推行了“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评估老人在护理方面的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而该署资助的非政府机构中,老人服务是除康复及医务社会服务外占比例最高的。
英国的“以房养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进养老院后用该住房归还贷款。据调查,大约有20%左右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算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出售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此外,还有老人将房产出售后搬到其他物价水平较低的国家去养老。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